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布朗寧(Elizabeth Barret Browining) 曾形容: 世界上找不到與它相似或相同的城市,再也沒有第二個威尼斯了。
威尼斯是獨一無二的,是萬眾矚目的觀光景點。但是它的形象一旦被言詞固定住,就等於從記憶中給抹掉。所以現在我們要親自來發覺它。
因為威尼斯的時間寶貴,雖然放好行李、再出門已是午後三點鐘,但我們即刻就得展開探索。
↓離我們旅館不遠的一家餐廳(Ristorante da Raffaele) 的露台咖啡座,外面繫著幾艘貢多拉(Gondola),這條小巷出去就是大運河,店小二一派悠閒等著客官上門
威尼斯是獨一無二的,是萬眾矚目的觀光景點。但是它的形象一旦被言詞固定住,就等於從記憶中給抹掉。所以現在我們要親自來發覺它。
因為威尼斯的時間寶貴,雖然放好行李、再出門已是午後三點鐘,但我們即刻就得展開探索。
↓離我們旅館不遠的一家餐廳(Ristorante da Raffaele) 的露台咖啡座,外面繫著幾艘貢多拉(Gondola),這條小巷出去就是大運河,店小二一派悠閒等著客官上門
趁著天氣還算好,我們決定先前往鄰近威尼斯本島北方的一個離島,但首先必須徒步到本島北側的水上巴士站,那是屬於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
↓「三人行嗎?」,仔細看原來只有兩個人
越往市中心移動,無論是一般遊客或是面具客,人群都逐漸在密集中。
↓感覺好像有一群水母從我身邊飄過
說到威尼斯面具節,其實正式名稱是《威尼斯嘉年華會》(Carnevale Di Venezia),這是威尼斯最重要的慶典之一,每年都在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前2個禮拜開始,並在懺悔節(Shrove Tuesday)結束。
什麼是「大齋首日」?傳統的天主教徒在復活節的前四十天必須進入齋戒期(天主教會稱之為四旬期),這四十天也象徵著摩西在西乃山上求得「十戒」,以及耶穌在曠野中禁食四十天接受魔鬼試探,因此在齋戒期間,信徒們必須克制吃肉、喝酒、娛樂的慾望,專心虔誠地準備耶穌的「最後晚餐」和復活的奧跡。齋期的第一天就被稱為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 ,又名聖灰禮儀日。
而嘉年華會「Carnival」一字源自拉丁文的『Carnem levare』,其中Carnem 是『肉』、而levare 是『告別』,也就是有「與肉告別」的意含。因此嘉年華會(Carnival) 的原意,就是在復活節四旬齋戒的前十天時,教徒們知道即將到來的齋戒月將是一段清苦日子的開始,便將齋戒月的前10天訂為Carnival,以10天的時間盡情狂歡。
↓滿街都是驚艷的炫妝男女,帶著五顏六色的誇張面具,無論是妝扮成中古世紀的貴族或小丑,都只為承襲傳統以假面縱情狂歡
一般來說,最傳統的基本款式面具如下圖所示,主要以浪子夏力(Harlequin)和小丑皮洛(Pierrot)的形象為基礎,屬於即興喜劇面具。另外,「瘟疫醫生」(Dottore Peste),是面具前方鼻子的上面伸出巨鳥的嘴並向下呈勾狀。這個面具是源自於中世紀黑死病肆虐時專門治療黑死病的醫生。據說醫生戴著長長的面具看診可與患者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被傳染。還有Bauta 面具,是一個白色方形面具,面具上幾乎沒有表情,鼻子以下向外凸出,可以長時間戴著吃東西不受影響。後來Bauta又發展出半臉的,並增加了許多華麗的裝飾性元素。
↓沿途的店家,早已擺出各式面具、戲服,供遊客隨時換裝
隨著時代演進,有些面具受到歷史設計的靈感啟發,以及出自面具藝術家的想像力被創作出來,使得每個人的裝扮都是獨特的。一副副精緻的「面具」,是嘉年華真正的焦點。此時的威尼斯,在每個人的臉上,到處可見虛掩著眼睛、特別設計過的面具,相當有趣
↓前往「聖馬可廣場」路上的 Calle Larga XXII Marzo,街底是擁有雕刻精美的巴洛克立面的聖摩西教堂(Chiesa di San Moisè),裡頭供奉摩西。如同拜占庭人,威尼斯人也傾向於為舊約先知封聖
因為節慶活動都是依循天主教曆法訂定日期,因此威尼斯嘉年華,每年舉辦日期都不盡相同,有意者可前往官網查詢。(2016面具嘉年華節時間: 2016/1/23~2/9)
活動的最高潮,通常都是在結束前最後一個週末,剛好就是我們抵達威尼斯這一天。嘉年華會期間,最熱鬧的場所是在離我們旅館很近的「聖馬可廣場」,雖然我們不是為此盛會而來,但順路過去入境隨俗一下,也是千載難逢的體驗。
我們繞過聖摩西教堂往後面走,沒多久就抵達「聖馬可廣場」了。
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在歷史上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節慶中心,是威尼斯所有重要政府機構的所在地,自從19世紀以來是大主教的駐地,它同時也是許多威尼斯節慶選擇的舉辦地。因此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
↓我們是由西側的「拿破崙翼大樓」南端進入廣場的,所以右手邊先看到南側的「新行政官邸大樓」。可以看到廣場四周的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建築
基本上,廣場由許多重要建物所圍繞組成,我先簡略介紹,因為這回我們只是順路經過來感受節慶的氣氛而已,等正式參觀時再個別詳細介紹。這是一個長方形廣場,東西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窄約55米。廣場主要由北面舊行政館、南面新行政館,以及西側「拿破崙翼大樓」所連接成三方環繞的拱廊圍成。
↓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 座落在廣場東面,大教堂前有曾扮演過監視塔和燈塔角色,高達96cm的大鐘樓 (Campanile)
上面這張相片是站在威尼斯最古老的弗洛里安咖啡店(cafe Florian) 前拍攝的 。「聖馬可廣場」周圍開設有許多咖啡店,原本桌椅都露天擺放在廣場上的新、舊行政官邸大樓前,是遊人用餐、喝咖啡和聽音樂好場所,但今天整個廣場擠得水洩不通,氣氛只是站著與坐著的差別。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此廣場為「歐洲最美的客廳」,但今天只能稱為「最擁擠吵雜的客廳」了。
我們快速在人群中穿梭,並橫過廣場中央往北端的出口移動。
↓廣場中央有個臨時舞台,音樂會、歌舞表演正熱鬧進行著
由於嘉年華會(Carnival) 源自於天主教的宗教活動,基本上世界各地也都會以不同方式進行嘉年華慶典,這其中就以威尼斯(Venice),以及法國尼斯(Nice) 和巴西里約(Rio de janeir) 的最為盛大,是世界公認的三大嘉年華。
神祕、詭異的威尼斯嘉年華(Carnevale Di Venezia),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浪漫也最華麗的面具舞會了。它之所以能獨領風騷、歷久不衰,其實是另有其發展背景。
這項頃盡全城之力的盛裝舞會,據說起源於西元1162年,當時為了慶祝威尼斯國對抗阿奎萊亞(Aquileia)宗主教統治的封建城邦國的戰役勝利,而在聖馬可廣場舉行慶典。
至於是何時開始戴上面具在節慶中狂歡?
威尼斯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面具狂歡」,可以追溯到1268年5月2日,但當時的條條框框還很多。所以13世紀是有法律規範面具的使用,當時穿戴面具者多為落難貴族及避債的賭徒,且戴面具進入教會有損教會尊嚴,故加以禁止之。
↓14世紀許多道德限制逐步取消後,義大利貴族們才瘋狂地把這個狂歡活動往驕奢淫逸的方向發展
15世紀正是威尼斯最鼎盛的時期,面具狂歡開始演變成為一種社交活動,一個全民參與的威尼斯狂歡大會。面具的功能很多,貴族戴著面具私會情人或恣意享樂在電影劇情中常見,而在階級意識極為濃厚的中古世紀,不論貴族或平民藉由面具的喬飾,拋離階級的枷鎖,興高采烈的參加各種令人瘋狂的慶祝晚宴。
↓不論貴族或平民藉由面具的喬飾,拋離階級的枷鎖
↓人有兩個自己,面具掩飾了階級身分,卻也助長了人性醜陋的一面
1458年 1月24日,政府實在看不下去了,頒布法令禁止男人打扮成女性的樣子進入女修道院,免得修女們遭殃。
↓16世紀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獲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 仍舊穿梭於威尼斯的街道巷弄之中,他們有的是密會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殺
↓無論如何,16世紀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橫行於其中
18世紀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戴著面具工作和生活。具體從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長達8個月,此時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扮,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狂歡活動盛極一時,威尼斯遂贏得「狂歡節之城」的稱號。
↓18世紀的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面具掩蓋了真實身份,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
↓1797年威尼斯被拿破崙的統治,併入奧地利,很多傳統活動都被禁止,此後狂歡節失去了活力
↓1978年一群從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在威尼斯開設了第一家現代面具商店,面具狂歡節才再次興盛了起來
從17世紀以來始終盛況空前的「威尼斯嘉年華會」,雖然曾在拿破崙席捲義大利時被下令禁辦,但在中斷2個世紀後,火種仍能重新點燃。從本來僅屬於威尼斯的慶典活動,如今更躍升為國際旅人都熱烈參與的觀光亮點。400多年來,威尼斯嘉年華會依然在威尼斯的水巷間散發著誘人的色彩。
我們總算也見識了這場盛會,接著要往「聖馬可廣場」北西側的巷道離開。
↓穿出巷子是一個很大的貢多拉(Gondola) 渡口
↓以市中心來說,Gondola Station Bacino Orseolo 應該算是最大的貢多拉渡口
貢多拉(Gondola) 也算是威尼斯本島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其角色以觀光情趣的成分居多,若要說速度與方便性,還不如以徒步的方式為佳。
↓我們繞過貢多拉渡口,往北方繼續前進
交通:由「聖馬可廣場」往威尼斯本島北部 F.te Nove "B"的方向步行,只有方向與目標,沒有設定路線。
↓經過一個小廣場(Campo S.Bartolomeo),那裡矗立著一座名為「Carlo Goldoni」的雕像
本來不知他是何許人物?回家後谷歌一下,原來他(Carlo Osvaldo Goldoni,1707年2月25日-1793年2月6日)是出生於威尼斯共和國的義大利劇作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劇本,以《一僕二主》、《女店主》和《老頑固們》為代表的一批喜劇作品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歌頌了中下層人民的勤勞機智,諷刺了貴族階級的愚蠢與自大。他在劇作中大量使用貼近民間的威尼斯方言,以個性鮮活的人物和富含矛盾衝突的結構取代了即興喜劇中的假面人物和按部就班的結構。其劇本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並非一路都這麼擁擠,因為這裡已接近另一個重要地標、里阿爾托橋(Ponte di Rialto) 的附近
威尼斯的治安:和其他都市相比,扒手或是搶奪的案件較少。但是人潮較多的場合還是要注意自己的隨身行李。
威尼斯島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為步行區,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在21世紀,這座無車都市是相當獨特的。
↓威尼斯本島是世界上唯一不通汽車的城市,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進入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後,越往北行、行人遊船也就越少了。
↓原來威尼斯也是有空橋靜巷的角落
大約二十幾分鐘的路程,我們抵達了威尼斯本島北部、稱為「Fondamenta Nuove」的海岸。
↓「Fondamenta Nuove」的外海(潟湖) 沒多遠可以看到一座San Michele小島,它被闢為公墓使用
威尼斯本島的周圍分布著幾座深具個性的小島,從本島都可搭水上巴士前往。若是停留在威尼斯的時間充裕的話,不妨帶著旅船的心情將腳步延伸到那裡。
這次,我們只計畫造訪兩座位於本島東北方的小島。而今日此時已近黃昏,就只够時間先去較近的慕拉諾島(Murano)了。
慕拉諾島就位於威尼斯本島以北約1.6公里,中間還隔著聖米歇爾島 (un'isola San Michele)。
↓往北方島嶼的水上巴士都是要從Fondamenta Nuove 出發,前往慕拉諾島(Murano)要在F.te Nove "B"搭乘41、42號船
這條航線每個20分一班,中途會停靠聖米歇爾公墓(Cimitero di San Michele),約10分鐘就可抵達慕拉諾島(Murano) 的Colonna。
↓聖米歇爾公墓(Cimitero di San Michele) 的正面朝向威尼斯本島
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威尼斯島北部的人煙才比較稀落?
↓聖米歇爾教堂(Chiesa di San Michele) 座落在小島 (un'isola San Michele)的北面
↓慕拉諾島(Murano) 就在前方,Colonna 渡口站在左邊。河岸路上一間間玻璃工坊兼賣店並立著,排頭的兩家店還可參觀吹製玻璃的實況演出
擁有700年歷史的玻璃產品生產地。玻璃工坊創造出的多彩威尼斯玻璃,魅力無法擋。
慕拉諾(Murano) ,我們來了。。。
來源:浮生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