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從《不存在的房間》、《因為愛你》看女性選角

本文原載於3月號新視聽雜誌"保溫冰嚼電影"專欄

  比起往年氾濫的陽剛之氣,本屆奧斯卡金像獎,女性版圖稍稍刷回一點存在感,除了被莎莉賽隆強勢篡位的《瘋狂麥斯:憤怒道》。另兩部大放異彩的,一部是賽前最佳女主角呼聲最高的《不存在的房間》,另一部則是斬獲六項提名,風光備至的《因為愛你》。

  《不存在的房間》改編自暢銷小說,描述一位女子被歹徒囚禁於一個小房間多年,並遭強暴產下一子。她面對骨肉,除了口頭編造一個為他所認知的微型世界,更苦思如何逃出這個密閉的房間……

  嚴格來說,本片要搆上什麼女性電影,稍嫌勉強,偏偏當布莉拉森越是逼近這座影后小金人,彷彿湊上了某片遲來的板塊——稱之為一部因女演員而發光的電影,絕非溢美。

  童星出身的布莉拉森,近年頻頻發亮於獨立製片,直到兩年前以《她和她的小鬼們》廣獲各大影評協會注目,才算正式攻佔一線之列。不過,當時適逢奧斯卡影后的超大年」,不敵茱蒂丹契、凱特布蘭琪、梅莉史翠普等人的重量級文藝作,連入圍都不得其門而入。

  或許是這一大「遺珠印象」,使得憑《不存在的房間》捲土重來,一路順坦了點——想想沒錯,人都有惻隱之心,這角色本具備強大撕扯感,同情分不難到手,尤其當原著作者標榜靈感來自瑞典的真實綁架事件,不也正中奧斯卡評委下懷?

  回歸正題,拿布莉拉森《她和她的小鬼們》、《不存在的房間》這兩部力作一比,主人翁身為人母的焦慮,乃至應對家暴、創傷症候群等心境轉換,情節之雷同,讓人大呼巧合。偏偏,著眼表演調性,兩者又大異其趣。

  先看前者。聲線偏尖的布莉拉森在《她和她的小鬼們》堪稱如魚得水,這個爽朗又內藏傷疤的中途之家輔導員角色,充分提供她追趕跑跳的熱身點,來捲動情緒馬達——再搭配臉部橡皮筋似的跳動性,以及手持攝影的躁動感,整體顯得俐落中不失爆發力,確實精彩。

  然而,《不存在的房間》配套的「動線」跟「物件」卻截然相反。說穿了,這是個心靈風景至上的角色,即便重獲自由,主人翁裘依仍得宿命地移駕到另一牢籠,花上大量心神同兒子解開彼此的心鎖,方能慢慢蒸發掉實質意義的創痛。    編劇將探索世界的視角,化作童言童語移交給好奇的小男孩。男孩再以小王子的口吻,去撐開房間裡的心跳空間——這種避免「講太白」的巧思,效果相當惹淚。

  或許,導演預知到這題材剪起來有太多「用餐休息步調」,找來尖嗓的布莉拉森挑大樑,不失為明智之道。我們可以看到,前作《她和她的小鬼們》那種四處走逛的樂天脾性,並未消失於布莉拉森體內,尤其當她專注著對兒子說故事,像個尚未準備好當媽的大姊姊,一鬆一緊的衝緩感,構成一種急欲突破牢籠的良性副作用。

  可惜,有一得,必有一失,密閉情境下的頻繁特寫,對很多女演員來說,或許是求之不得的奪獎優勢——但問題就出在太多戲有賴她獨自完成,就外型,布莉拉森臉頰肉肉,額頭滑亮搶眼,缺乏立即性的「肖像感」,你請她精準掉淚不是問題,然而面對獨坐幽暗廚房這樣的戲,布莉拉森側臉就是難速成一種得天獨厚的優雅剪影,淚水對臉部輪廓的裝飾功能也就大打折扣了。

  或許你也期待《她和她的小鬼們》忤逆上司、咄咄逼人那種痛快的發揮,偏偏《不存在的房間》缺乏吵架戲,即便最類似的一場裘依對嗆母親,仍是吵得安安全全,現打現收,缺乏推動情節的震波。遑論面對媒體詰問,布莉一淡定下來,層次感是多麼無風無雨、捉襟見肘。

  這不見得是她的侷限,導演當然也找得到很多苦情派的文藝咖來大力放送沙啞念白,甚至將裘依裝飾成一個貼近世俗印象的哀傷小媽。偏偏,布莉俐落彈跳且不失細節的臉部變化,於若干場景,發揮了不拖泥帶水的特性,相當好用……到了片尾,母子重返那個塵封、破敗、充盈複雜回憶的房間,頭戴線帽的布莉拉森頭一低,剎時又切回一個女孩臉譜——彷似當初她被綁架的年紀。布莉拉森視覺年齡的延縮性,此時恰可在裘依身上自圓出一個「重返少女身分」的說法。一切的一切,突然又成了優點。

  另一部以50年代女同禁戀為題材的《因為愛你》,由十多年前憑《遠離天堂》樹立美學聲譽的陶德海恩斯執導,量少質精的他,對體現舊時代美國氣味,似乎情有獨鍾。

  你我都知道,電影裡的美國50年代是一個太特殊的懷舊時空,戰後全民共心營造出一股和樂太平的烏托邦感,可口可樂、棒球帽、各式精緻的手繪廣告。來到大銀幕,這股「型錄氣息」遠比中古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更棘手。砸錢重現佈景還算好搞……偏偏該年代的「人」,有種從紙娃娃本冒出來的獨特型款,宛似膠水拼黏的精緻五官,優雅、無爭、帶點善良的造作。總之,「長得像」、「味道對了」很重要——這也是二十年來,不少5070年代背景的美國片都有找凱爾錢德勒陣壓全場的不成文默契。

  這回凱爾的參與,當然是《因為愛你》的守分策略;但澳洲女星蜜雅娃絲柯斯卡因故推掉泰瑞莎一角,才算奠定了本片不敗的基礎。

  我們看看接替的魯妮瑪拉何止取而代之?簡直光芒鋪天蓋地!造型極似老牌英國女星珍西蒙絲的她,婉約、節制、通風又細柔的特質,加上心電圖式的演技步調,大抒情、小壯烈,靜走四秒,刺你半秒——堂而皇之的決定了電影的聲線。繼《龍紋身的女孩》那晦暗、毀滅的洗禮後,魯妮還能出落得如此純潔無染,何止驚豔!這不單單歸功「演技」這檔事上,有時,演員形貌貼契一個角色,神奇的事就發生了。

    然後我要說句討人厭的話:魯妮的傑出,也彌補了凱特的不足。

  《因為愛你》去年參賽坎城影展,由魯妮瑪拉聯同另位法國女星並列后冠,獨缺大家心目中的女神凱特布蘭琪,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是評審團有意操弄。等到終於看到片子,對我來說,凱特錯失后冠一點都不冤。

  或許有人抗議:「怎麼可能!她是凱特布蘭琪,大凱耶!」

  大凱不但是女神,也是女王。自從當年憑伊莉莎白女王一角技驚四座,爾後佳作頻頻,近二十年始終聲望不墜,乃至現於歐美中生代女星裡,接戲品味、演技強度均屬一屬二,女王封號日久彌堅,很多影迷已將她視為梅莉史翠普的接班人。加上陶德海恩斯前次和她《搖滾啟示錄》合作愉快,世人毫無理由質疑女神出飾靈魂人物卡蘿一角。

  重點來了,連我這種資深梅粉,都覺得「沒有梅莉史翠普演不來的角色」是句屁話。換句話說,被梅姨演砸的角色也不是沒有。

  無可否認,凱特神通廣大似梅姨,就算演了不適合的角色,依舊不難維持八十分基本盤——然而,梳妝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將她打造出50年代少婦的氣質,成了迫切的門檻。

    又或者說,詮釋懷舊人物,往往仰賴切入角色的策略,評論者又往往不易交集出審美共識。我想大家都聽過有人將廣告狂人喬漢姆比喻為現代卡萊葛倫這種說法,意即,當你試圖駕馭一個懷舊角色,外貌又不像凱爾錢德勒佔有絕對優勢——這時,「棲息一個名人形象」不見得是唯一方法,卻肯定不失為捷徑。可惜凱特,我無法從她的造型找到足以對位又不至扞格的前人形象,誠然,她片中乍看神似瓊克勞馥,又像80年代以浮誇演技詮釋瓊克勞馥惹來金酸莓嘲笑的費唐娜薇——直到文章寫到一半,在臉書上看到資深學者陳煒智提到:「芭芭史坦威模仿秀。」我慢慢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歧異點也在這裡,不論凱特想「對位」哪種形象,她片中的演繹自始至終難脫一種「佔領了卻沒站穩」的作態感。說穿了,不管是不是凱特有意製造出:「那個禁錮的、娃娃屋似的世界裡,一位寂寞少婦強裝出來的虛浮的、人為的貴氣……」你或可以將之視為一種表演手段,但前提是:卡蘿必須是一個讓魯妮瑪拉所飾演的泰瑞莎所神往、著迷的姊姊般的形象。很抱歉,凱特女神,我打從心裡認為,您演偏了、演飄了。

    電影後段,或歇斯底里、或霸氣,凱特布蘭琪誠然穩穩祭出一波波一目了然的得獎場,然整體的演技質地卻遠不如魯妮瑪拉來得有敘事性,片尾那關鍵眼神尤其失準,相當可惜。

    有趣的是,本片跟愛在他鄉》除了時空相彷,也都可見「配角助攻主角」的策略——》片裡,男星艾墨里柯恩渾然天成的純情脾性,把莎柔絲羅南包圍得好美、好值得被愛。反觀因為愛你》,魯妮瑪拉即便釋出同等能量,成效卻遠不如前者了。

  有人問我:「不然你認為誰更適合演卡蘿呢?」

  我認為二十年前的瓊艾倫是可以將卡蘿一角帶往更高境界的合適人選。大家回想一下,1998《歡樂谷》那個困在黑白規範裡的苦情主婦,乃至《白宮風暴》、《冰風暴》,瓊艾倫都能妥切又不失嘲諷地貼合於仿舊模型,散發弦外之音……可惜有褒等於沒褒,瓊艾倫今年六十歲了。

    「卡蘿」是個失算的選角。反觀去年凱特布蘭琪另一部《真相急先鋒》,電影雖拍得差強人意,起碼凱特女神幾場瘋婆連珠砲,尺碼信手一甩,都是夠味、痛快的罵街秀。

  平心而論,《不存在的房間》、《因為愛你》都是好片,前者尤其騙走我不少淚水,後者在尺規美學細細操作下,亦頗為可觀——但別忘了,特效技術持續飆飛,面對爆破、科幻橫行的當今好萊塢,小成本文藝電影已屬弱勢,遑論細細聚焦、爬梳女性世界的佳作,更屬鳳毛麟角。890年代文藝盛世一去不復返,文藝片型的銳減,會否導致新生代女星演技品質陷入下坡?實力派中生代女星逐漸不敵歲月摧折,誰夠實力即時補缺?小珍妮佛可塑性又有多少?
    種種的種種,或許是接下來我們可以憂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