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尼洋曲畔尼洋閣 藏東南文化博物館-6


顯示詳細地圖



 尼洋曲畔公路前往尼洋閣
 從尼洋曲畔公路遠眺尼洋閣
 從尼洋曲畔轉入一條陋巷,一個大大的紅星紀念塔聳立
 尼洋閣園門設計創意取自八蓋木鎖,右邊是鑰匙造型,左邊則是用一個木頭雕鑿成的鎖
 寶瓶「央崩」在門巴族人看來,這是福氣和命運的象徵
 尼洋閣原名本就叫「娘閣」,是西藏的第一座閣五層塔閣式結構,36.9
 尼洋閣上下共四層,上兩層是八角形的
 尼洋閣下兩層為四方形,最下的台基為一個觀景大平臺
尼洋曲的美麗在於它的水色,清澈翠綠的河水,終日奔流不息,撞擊著河谷的石礫,飛濺出潔白的浪,如花似玉,這就是讚美它為「飛花碎玉尼洋曲」的由來。雲霾中的陽光暖暖的照在尼洋曲上,微風吹動著藍色的波浪,聽著優美的藏族歌曲,來到尼洋曲邊-河水在八一大橋下緩緩流過,巨石壘成的河堤非常堅固,河堤兩旁聳立著翠綠的樹木,綠樹、青山倒影在河水中,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圖。

從下機來到林芝境內,看得最多的就是這條非常美麗的尼洋曲;尼洋曲左岸有一座非常經典的藏式樓矗立,就是尼洋閣,二者都享有「藏東南名片」之美譽。是的,到了林芝,「尼洋閣」就是一個不得不去的地方,它不是風景秀麗充滿魅力的大自然,也不是充滿異族風情的人文景觀,它是一座博物館,一座承載藏東南文化、歷史、文明、民族風俗的博物。歷史上的尼洋閣自建成之日起,曾數次被毀,歷經磨難;如今的尼洋閣,在修復重建的基礎上散發出新的光彩。

是的,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稱,位於西藏東南部,境內生活著藏族、門巴、珞巴、回、怒、獨龍、傈僳等少數民族,以及一個未被識別為民族的獨特族群-僜人。為了保護林芝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弘揚藏東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瞭解林芝,對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區的福建省援藏隊,於2006年建成「尼洋閣;並於20085月啟動了「洋閣藏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專案」,對林芝地區七個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搶救性記錄、調查和整理。

專案組的工作人員,深入到各個鄉村收集與各個民俗事項相關的服飾、器具、生產工具等,並最終在尼洋閣以博物館的方式予以整體呈現。尼洋閣坐落于娘乳崗,東鄰比日神山,西靠尼洋曲畔。尼洋閣原名本就叫「娘閣」,是西藏的第一座閣五層塔閣式結構,建築總面積達2829平方公尺,高36.9公尺,融合了藏式塔樓和漢式閣樓的建築風格,是漢藏建築藝術融合的結晶。

尼洋閣建築風格可以稱得上是林芝一帶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傳說尼洋閣是當年工布王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開山祖師-辛饒米沃-所建的一座傳教宮殿。但至七世紀佛教傳入,八世紀吐蕃王興佛抑苯,隨著苯教勢力衰落,該閣樓亦日漸損毀。藏東南地區的藏民們世世代代視這一遺址為苯教聖地,從不敢隨意踏入褻瀆。

中國古代有許多亭台閣榭,被無數文人以妙筆傳為佳話;令人意外的是在青藏高原亦有一個樓閣。所謂「閣」,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高;尼洋閣亦有此特點,登閣而望,整個林芝八一鎮周邊美景,盡收眼底,這是遊尼洋閣的第一大理由;遊賞尼洋閣,民俗、風情、藤橋、自然、人文都可以在一地盡覽,這是遊尼洋閣之第二大理由;遊尼洋閣,可以體驗藏式風情的篝火晚宴,藏香豬、犛牛肉、青稞酒……一頓藏餐、一場藏舞這是遊尼洋閣的第三大理由。

尼洋閣景點門票一人80元,這裡海拔約2800公尺。從尼洋曲畔轉入一條陋巷,一個大大的紅星紀念塔聳立;再右轉就是尼洋閣的園門巨大且神奇雅致,守護著藏東南地域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大門的設計創意取自於波密縣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的八蓋木鎖,右邊是一把豎直向上的凹凸狀鑰匙造型,左邊則是用一個木頭雕鑿成的鎖,象徵著遊客進入此門,就將開啟神奇的藏東南文化之旅。

園門中間有一根木柱,寓意著藏東南人民頂天立地的氣概;正對大門的是一個經活佛唸經開光的轉經筒,遊客出入轉動經筒,便能祈福平安。走進大門,就邁進了藏東南民族文化的瑰麗寶庫,首先看到的是寶瓶「央崩」,在陽光的照耀下,它的全身都是金光閃閃,在門巴族人看來,這是福氣和命運的象徵。所以即使非苯教中人,走到這裡也一定要禮拜「央崩」,是可以保佑平安哦!

園區內大片的格桑花開,掩映著尼洋曲邊的尼洋閣,上下共四層,上兩層是八角形的,下兩層為四方形,最下的台基為一個觀景大平臺。它層層飛簷翹角,每角均懸掛銅鈴,微風吹來,叮噹作響。它的底層平臺為藏族地區常見的紅白兩色,四層樓閣的主色為紅色和金黃色,整座建築的風格和色彩,既莊嚴隆重,又大方樸素,具有藏傳佛教的深沉厚重,又和藍天白雲凝為一體,混然天成,令人讚歎。

繼續往裏走,園區內有許多地方特色的藏式建築和犛牛帳篷。走進懸掛著「藏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匾額的尼洋閣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廳裏的壁畫,描述的是文成公主進藏;文成公主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把碾磨、紡織、製陶、造紙、釀酒等工藝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佛像、史書、醫典、曆法等很多知識,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以,文成公主病逝後,吐蕃人為她立廟設祠,塑像供奉,一千多年以來都被視如神明。

大廳裏有幾根方形木柱,上面除了有反映藏文化的浮雕,還銘刻著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若隨美麗姑娘心,今生便無學佛份,若到深山修行去,又負姑娘一片情」。導覽員只介紹了一樓,就說博物館二樓以上正在整修,無緣參觀,覺得真對不起那80元人民幣的門票。只能查看參觀簡介,共有14個展廳,分別從民族服飾、農耕文化、狩獵文化、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等十多個方面,集中展示了藏東南各族群的民間傳統文化,以及藏族的服飾、歌舞、技藝、藝術、節日、宗教、建築、習俗、藏醫藥等方面,若能參觀,對藏東南會有著深刻詳細的瞭解。

館內還收藏有工布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集中展示了工布藏族、珞巴族、門巴族、僜人等幾個族群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演繹區,手藝精湛的民間藝人現場展示八蓋木鎖、工布畢秀、唐卡、傳統藏香、墨脫石鍋、易貢藏刀、珞巴族、門巴族竹編等製作技藝。遊客還可現場學藝並親自動手參與,感受藏族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此外,林芝地區的「波密多吉鄉西巴鬥熊節」、「工布藏族服飾」、「林芝工布響箭」、「珞巴民族服飾」、「珞巴織布技藝」、「察隅僜人服飾」、「僜人銀飾製作技藝」、「墨脫門巴石鍋製作技藝」、「門巴族服飾」、「門巴族吊腳樓」都分列於縣級、自治區級或國家級的保護專名錄。在展示手段上,為能真實、完整、原生態的展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除聲光映射外,還有事物展示和場景復原等方式,讓觀者能全面領略藏東南地區各族群獨特風俗人情和林芝的自然、歷史、文化、民族和宗教。

帶著絕對的失望情緒走出一樓大廳,再度回顧這座繼承西藏古代民間建築風格的樓閣,西藏第一個非物質文化博物館和中國第一個門巴族和珞巴族文化展示館;正是在這座神奇的建築物裏,中國兩個人口最少的民族、兩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門巴族和珞巴族的傳統文化才能重獲生機。基於此忍不住就連拍了好幾張相片,也就能夠感受它之所以享有「藏東南名片和林芝標誌性建築」美譽的原因。至於後來更名為尼洋閣,我想大概是這座經典閣樓座落於尼洋曲畔的原因吧!

尼洋閣外,導遊安排參觀瑪尼堆,重點還是要求觀者捐款贊助,頗令人失望;多少年的規劃,來到西藏的一個景點,就是如此的市儈。不過,由於這裏地勢開闊,尼洋曲兩岸景色一覽無遺,遠處八一鎮全貌亦能盡收眼底,周圍的藏族民居,傳統的是白色牆壁,藍色屋頂,而對口援建省福建、浙江兩省援建的房屋,則是藍色與紅色屋頂兼有,十分醒目和美麗。還能看到尼洋曲上最大的「跨橋」、「娘乳」兩塊濕地,還可仰望阿布堆珠、比日神山、峈萊山、老虎山、窮布增根等眾神山。

放眼遠觀,浩浩蕩蕩的雅魯藏布江,在高山白雲林海的映襯下,更加激越澎湃,而尼洋曲則顯得溫情脈脈,緩緩而流,兩河匯合之處,則是一片汪洋,一望無際。遠處的雪峰、林海,近處的神山、經幡,身邊的草原、帳篷、牛羊、牧民,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圖畫,令人流連忘返。尼洋閣,確實是一個觀賞林芝藏東南風光的理想觀景台。當然,若能少些金錢味則更加理想。
 大廳裏的壁畫,描述的是文成公主進藏
 大廳裏有幾根方形木柱,上面除了有反映藏文化的浮雕,還銘刻著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
 經幡,身邊的草原、帳篷、牛羊、牧民,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圖畫
 尼洋閣外參觀瑪尼堆,重點還是要求觀者捐款贊助,頗令人失望
 尼洋閣外經幡圍攏的瑪尼堆
 園區內大片的格桑花開,掩映著尼洋曲邊的尼洋閣
 遠處八一鎮全貌亦能盡收眼底

 尼洋曲上最大的「跨橋」、「娘乳」兩塊濕地,還可仰望眾神山


來源: 自駕車走遍中國